罗杨 :散淡,号先飞,文化学者,博士生导师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分党组书记、副主席,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,中和圆融书画院名誉院长。
主要著作有《警世格言》、《中华传统名言选萃》、《罗杨书法作品集》及《全球化与中国文化》、《守望古村落》、《永远的手艺》、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》、《中国摄影家作品精粹罗杨专辑》等。
书法与京剧
罗杨
相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的“国粹”艺术,都有着相同审美理念和特性。这就是“写意性”和“虚拟性”。
书法与京剧都以中华传统阴阳辩证的哲学作为根基。京剧表演讲究刚柔相济(武生的英武与旦角的婉约),书法用笔注重虛实呼应(枯湿浓淡的墨色变化),共同体现道家阴阳调和、儒家中庸平衡的东方智慧。京剧与书法的美学的核心均以写意为基础。由此形成了京剧以虚拟性表现的现实(如挥鞭代马、摇桨內舟),书法通过笔墨意象传递意境(如行草如云卷云舒),两者皆注重“形神兼备,以形写神”,超越具象直达精神内核。
写意是中国美学的独特术语,极富中国的哲学内涵和传统韵味。比如京剧的虚拟:舞台布景的“一桌二椅”,表演形式的“三五步走天下,七八人千军万马”,以虚拟实、有虛有实、虚实相间。而这在世界戏剧的三大体系中被称为梅兰芳体系,另外两种是斯坦尼及布莱西特体系。而我们知道西方是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,表现在紧张曲折,扣人心弦。而我们中国则是注重对心灵沟通,寓意幽远,拨动心弦。
书法的写意性:写意不是抽象,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体系,书法是呈现出的是,形象的抽象,可以唤起人们对抽象的想象;同时又是抽象的形象,可以唤起人们对形象的联想。乾隆曾比喻为:“云中龙爪不模糊”。首尾爪角无不具,清清楚楚是自然(写实)主义,首尾爪角都不具,都看不到是抽象主义,只有云中的龙露出一爪一麟,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才是中国艺术写意性。比如:京剧开门不见门,上楼没楼梯•••但观众完全可以心领神会。再有书法的笔画可以是“悬针重露之异,异雷坠石之奇;鸿飞兽骇之姿,鸾舞蛇惊之态;绝岸颓峰之势,临危据校之形;或重若崩云,或轻若容蝉翼……”。让人有着形象的联想。
京剧和书法有着相同的文化传承体系。二者都是经过长时间发展、高度成熟和完备的传统艺术。中国的传统艺术往往当一门艺术达到一定阶段后,就会形成一些规律、在高峰时期则会产生出一定的程式。京剧有京剧的程式,书法有书法的法则。这些程式和法则都是由京剧表演者和观看者,书法的书写者和欣赏者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同认可和形成的。而一旦形成,就会成为离开了程式则无所适从、寸步难行的程度。如果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违反程式,马上观众就会喝倒彩,脸谱都有定谱,不能离谱。书法同样也要按照既定的法则书写出具有审美趣味的汉字,不按法则写便会被认为是“野狐禅”“江湖体”。古人总结出笔画的“永字八法”,欧阳询的“三十六法”,黄自元的“九十二法”。京剧则“唱念做打”“生旦净丑”扮相和程式。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,京剧和书法,对于外行来说,欣赏起来都有一定障碍,因此要做好两个准备,一个是理论,一个是实践。大凡一流的京剧艺术家,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程式中走出来的。他们从规范整齐中酝酿出变化,从程式的束缚中挣脱出自由,达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地步,程式不能束缚天才,当然也不会成就庸才。
京剧与书法可以互通,有内在韵律。比如京剧表演形式:唱念做打;书法笔画:横竖撇捺。京剧表演行当:生旦净丑;书法字体:真草隶篆。京剧流派:梅荀程尚;书法风格:严柳欧赵。京剧表演欲进先退,迈步第一式亮靴底。书法行笔的欲左先右,逆锋入笔……,京剧唱腔讲究合辙压韵,唱腔才有味道。书法写诗词才顺手,文字要有内涵,形式要讲构图,笔墨要有音乐的节奏。我写字时有一个体会,如果听着行云流水音乐就会写起来酣畅淋漓。当然如果听到的是京剧的《淮河营》,就会在一板一眼中一笔一划一波三折翰逸神飞。我感觉听京剧写书法你会得心应手,相反如果是听摇滚乐你就会不知所措。
因此,搞京剧的一定要学学书画,写书法的一定要听听京剧,那些前辈的大家皆是如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