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欢迎您!!!   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欢迎您!!!

国画系列推荐
杨宝录||作品精选(第二期)
 发布时间:2025/4/3   来源:温甜靖   阅读:3083


个人简介:

杨宝录,1963年生,陕西人,先后就读于陕西宝鸡教育学院美术专业,中国艺术研究院、研究生院、中国画院研究生班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满维起工作室。
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副主任,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,中国艺术公社社员,河北省文学艺术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水墨画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

致广大而尽精微
——杨宝录山水画

文/刘丽芳

        在多年的笔墨耕耘中,杨宝录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索,从雄浑恣肆的北派山水到工整细密的小青绿,再到风格朴厚的黄土高原系列,貌似潇洒的转身背后,纳藏着画家的勤奋与多思,渗透了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、自然观、审美视野、审美情感等要素,生成具有东方美学范式的山水精神。唐代韩愈认为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”,杨宝录深谙古人教诲,凭着持续不断的勤与思,完成了创作理念和绘画风格的蜕变,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开启了更广阔的空间。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对于传统,杨宝录始终怀有尊重和敬仰之心,乐于沿着传统文脉的轨迹回溯,以求从根本上更接近中国山水画的核心。他临摹了大量宋元明清的名家作品,对传统山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并将这份感悟用于自己的艺术实践。他的山水画从中国文化精神的原点出发,追逐南派山水大家巨然的画境,采撷元四家之一王蒙的笔意,喜欢以繁密的笔触,清润的色彩,丰沛的情感,描写北方的山水,浑厚庄穆之间多了几分清俊之气。生长在秦岭山脉的杨宝录,对家山家水的每一处了然于胸,他发现秦岭集南北特色于一体,北麓层峦叠嶂,沟谷纵横,南麓温润清秀,山峰绵延,因此,他从巨然的作品中得到启发,尝试以南派山水的细腻,表现北方山水的样貌,遂成厚朴灵秀的笔墨风格。他寻着岁月的屐痕,将故乡的山川辗转腾挪地移入画面,画家心底的潮涌,化作烟云满纸,无一处不寄寓了无限深情。

        2009年以后,杨宝录从水墨山水转向了小青绿山水,以及黄土高原系列的创作,并在这一领域深耕至今。众所周知,小青绿是一个古老的画种,由浅绛山水发展而来,元代较为兴盛。它既无大青绿的浓艳,亦无水墨的素朴,而是将水墨的皴法和大青绿的积色、敷色相融合,呈现绚丽明净而又不失淡雅的审美之风。在色墨关系的处理上,杨宝录经过实践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,勾完墨稿后,尽量让色达到一定的饱和度,再通过色上墨和色下墨的结合,以及反复的积染,最终体现了色墨交融、色苍墨润的审美效果,从而也践行了古人“色不碍墨,墨不碍色”的色墨理念。他画中的山水是苍翠凝重的,随处充满生命的律动,这相对于水墨山水的枯寂荒寒、空旷清冷,更富于丰富活泼的姿彩,令人感受到真实的山水之美的存在。而黄土高原系列作品,打造的是有着鲜明地域风情的人文山水。沟谷交错、梁塬相间的地形地貌,乡土气息浓郁的窑洞院落,皆为黄土高原的特有标识。画家将自然与人文元素相结合,融入深厚的黄土文明的文化内涵,体现了画家独具匠心的审美创造。

        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,杨宝录通过笔墨的融合变通,着意营造气势宏大,笔墨细密的山水之象,深蕴着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。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《礼记.中庸》,意思是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,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,这恰与杨宝录以大画小,先整体后局部的创作理念相吻合。从他的作品中,不仅可以窥见山水的整个样貌,有着博览群山的大气象,也可以静观一丛树木、一条溪流的细微之处,皴擦点染间透着精妙之笔。画家在山水气度的把握上趋于广大,俯仰天地磅礴浩瀚,而在山水意象的刻画上又显得精微,一笔一墨厚实精细,这种大格局和小笔触,显然受到了儒家辩证思想的影响,用多元的绘画语言,实现了整体与细节的统一。

        作为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画家,杨宝录对于山水自然的感受是深刻真切的,但这并没有阻止他长年写生的脚步。他认为写生是创作前的热身,是画家的必经之途,不仅能够搜集很多素材,还可以培养提升对自然的观察力,从而获得直观的审美感受。只有面对真山真水,才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奔涌而来,这恐怕就是南朝刘勰所说的“登山则情满于山”吧。另外,写生能发现问题,包括笔墨、结构等方面,有时也会带着问题去写生,往往在反复的试错、纠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总之,写生是一个发现、试炼、摸索、精进的过程,也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,将传统和现代毫无违和地衔接在一起。近年来,杨宝录奔赴秦岭、太行、宁德等地采风,完成了大量写生作品,也提高了语言转换能力,对艺术创作大有裨益。

        多年以来,杨宝录立足传统、现代和生活,通过风格的嬗变和笔墨的锤炼,使作品更贴近时代的审美特性。他的山水作品以不同变幻的形态,表达了画家自身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感受,又经过合理取舍传统山水的某些法则,在精神上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,作品内外浮动着当代山水的审美特质。他通过与众不同的审美表现,传达自己的心态意绪,凝集了画家对山水画的新定位和新思考。他画中的山水是温煦动人的,有着很强的代入感,让人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古人所说的“卧以游之”。而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,又分明塑造了当代审美的新气象。




作品欣赏


河洛神韵》2000*2000mm 2013年 陈宣


《梳篱曲尽仿家山》2400*1240mm 2014年 陈宣


《长沟流云去无声》2400*1240mm 2014年 陈宣

《晓来谁染霜林醉之一》2000*2000mm 2014年 陈宣

《秋与云平》2400*1240mm 2014年 陈宣

《西秦暮色之一》2400*1240mm 2014年 陈宣


《醉乡路稳宜频走之一》2400*1240mm 2014年


《淡抹原乡》2000*2000mm 2014年 陈宣


《晴烟抹翠》1360*680mm 2015年 陈宣


《太白山庄》1360*680mm 2015年 陈宣


《西秦暮色之二》680*680 2015年 陈宣


《宿雨初收》136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
《天台人家》136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
《云台山红石峡印象之一》68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
《郭亮村口》68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
《锡崖沟印象》68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《散关遗韵》 1360*680mm 2015年 陈宣


《归路白云深》13600*680mm 2015年 陈宣


《秦岭云盖寺》3600*1540mm 2016年 陈宣


《西秦暮色之三》2400*1240mm 2016年 陈宣


《万里霜天竞自由》2400*1240mm 2016年 陈宣


《秦岭秀色》3600*1540mm 2016年 陈宣


《李家山印象之一》2400*1800mm 2017年 陈宣


《醉乡路稳宜频走之二》680*680mm 2017年 陈宣


《沟里春秋》2400*1450mm 2017年 陈宣


《梦绕家山》2400*1850mm 2017年 陈宣


《山村变了又变》2000*2000mm 2018年 陈宣


《天台山图》1800*960mm 2020年 陈宣


《云外天香》3600*1540mm 2020年 陈宣


《沟里人家》3600*1540mm 2022年 陈宣


《晓来谁染霜林醉之二》3600*1540mm 2022年 陈宣


《醉乡路稳宜频走之三》3600*1540mm 2022年 陈宣


醉乡路稳宜频走之四》3600*1540mm 2022年 陈宣


《深院锁清秋》2400*1240mm 2022年 陈宣


《云起甘露寺》680*680mm 2022年 陈宣


《雄安早春图》960*960mm 2024年 陈宣



《晓色初动》240cm*124cm 2023年 陈宣


《李家山印象之二》2400*1540mm 2023年 陈宣



《青山映晖隐人家》1360*680mm 2024年 陈宣








 
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   诗词、楹联、书法、国画、篆刻于一体
电话:13001178177   邮编:101118   网址:http://www.zhjs2019.com   邮箱:zhmkjyg@126.com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华强新楼 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8781号-1
全新的理念,超凡的思维,精心的策划,优质的服务,打造一流的展示平台,创建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窗口。
打造一流的书画院、创作一流的书画精品、树立一流的行为品德为目标,艺术中心心怀赤诚,热烈欢迎艺术家的加盟,共创繁荣!

您是到访的第 14435952 位用户!